好妈妈胜过好老师

作者:尹建莉

看完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天了,一直想写点感受,作者的很多观点对于我来说还是比较震撼的。

首先是观念上的更新。作者强调对小孩“用心了无痕”,不管才是真正的“管”,不陪是为了让他更自觉;不要把小孩子当小孩子看,不要把大人当大人看,要放在一个水平面上。作者觉得与其说是对小孩子的考验,其实“放手”更是对大人的一种考验;小学阶段就是对兴趣的培养,不要问成绩,要放长远的眼光来看。

其次是方法上的创新。书中作者非常注意培养小孩子的阅读兴趣,我觉得自己也开始重视这个了,以前小家伙让我一个故事讲三遍就不耐烦了,就把她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故事上去,现在一个故事讲的次数以她要求的为准,而且以前我总是以为小孩子对有些比较深奥的用词不能理解,就给她翻成了白话文,但是作者认为小孩子就是一张白纸,你给她讲什么她都会接受,而且对着字一个个的念,可以让她在无形中认识字,我觉得这个方法可以采用,不过对书本的挑选上要注意开始一定是字数比较少的,而且她感兴趣的故事。这还让我想起以前老外讲白雪公主的故事,总是设置悬念,然后解读不同的角度,所以两种方法针对不同的教材,应该可以综合运用。

作者还提倡以游戏的方法来培养兴趣和学习一些知识,比如开超市,了解数学的加减乘除,不过这个游戏不能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你的用意,否则会没有效果。比如孩子的语言象诗一样,就要鼓励她写下来。和她一起背唐诗,自己背不出来的也不要求她背,一起进步。

作者用的激励法讲究实事求是,不是对每件事情都表扬的很夸张,而是让孩子觉得真诚,比如用“记事本”记录下她的点滴好事,不是坏事,然后奖励,这个方法她一直用到初中,现在我也开始用了。比如假扮圣诞老人,给小孩一些惊喜,就象带她女儿去打针时降低她的心理预期一样,这里就要提高孩子的精神层面的奖励,因为这个时代不缺乏物质的奖励。

作者对小孩子的逆反心理用的是激将法,就象《哈佛家训》里小男孩踢垃圾筒,吵的别人无法睡觉,警告都试过了,没有效果,后来有个老头反其道而行之,先是踢的最用力的给多少钱,然后降低奖金,最后小孩子觉得这个事情没什么意思就自然终止了。作者对女儿不愿意写作业先是顺从了她的意愿,从此不让她写了,而不是教训和对立,然后给出两个她女儿能接受的选择。

作者对于教育系统的无奈,表现为和女儿一起分担,比如写作业,比如要求老师减少抄写的次数,比如允许她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,因为她觉得小学的作业大部分是机械劳动,这样的过程需要和女儿沟通,和老师沟通。不过“放权”的同时是要对啊女儿充分的理解,因为小孩子是空白的,是天真的,不要以大人邪恶和不好的念头给去想她,要相信孩子,孩子也会回报家长的。

我曾经按照书中作者的做法,比如对于小孩子摔倒了,大人去打桌子,这样就会让小孩子形成一种“报复行为”,于是当小家伙撞到门上的时候,我给她挪了,后来要求她也给门挪一下,她不肯,我就过去了,边挪边说:“你没有妈妈给你挪,我给你挪吧,以后你不要来撞我们霏霏啦?”小家伙在一旁看着,没有作声,我相信时间久了,她会习惯的和接受的。

    大手牵着小手,一路且行且走,慢慢地引导,终会成大器。

上一篇:陪着孩子一起成长—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读后感 下一篇:也说说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感受